伤膏‌

小狐狸 评论 《追风筝的人》 9.0 分
发表于 2025-04-02 10:05:51

马克·福斯特的《追风筝的人》像一记闷棍敲在后脑勺,把阿富汗的尘土和血腥味塞进我装着微积分公式的脑壳里。作为在宿舍边啃辣条边刷片的普通大学生,这部改编自卡勒德·胡赛尼同名小说的电影,让我在晾衣架挂满臭袜子的阳台上发呆了半小时——当阿米尔看着哈桑被凌辱却缩在墙角时,手里捏着的可乐罐突然变得比高数补考通知单还烫手。

赫玛戎·阿里演的阿米尔,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被懦弱腌入味的文艺青年”。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爷,写故事时的眼神像极了文学社学弟在咖啡馆憋诗的矫情模样,可他面对哈桑受辱时逃跑的背影,又让我想起室友偷用我洗发水被撞破的怂样。导演用他颤抖的手指反复摩挲风筝线的镜头,把内疚感拍得比宿舍蟑螂还挥之不去。最扎心的是他嫁祸哈桑偷手表那场戏:明明喉结滚动着想说真话,嘴里却蹦出比食堂隔夜炒饭还馊的谎言——这种灵魂被劈成两半的撕裂感,比我在社团面试时吹牛被戳穿还惨烈十倍。

艾哈迈德·马哈茂德饰演的哈桑,简直是行走的“人性纯度检测仪”。这个兔唇少年追风筝时咧着嘴的笑容,比校运会拿满分的体育生还耀眼;而他举着弹弓保护阿米尔的姿态,又让宿舍六个老爷们集体沉默了三分钟。当他轻声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老四突然蹦出一句:“这兄弟要是活在咱们宿舍,估计能替全楼层带四年外卖。”可惜忠诚在乱世成了最锋利的刀,他像被踩碎的石榴般迸裂的结局,让原本在嗑瓜子的老二把瓜子皮捏成了渣。

阿托莎·利奥妮演的索拉雅,是照进阿米尔良心底层的LED灯。这个带着秘密的图书管理员,在跳蚤市场整理旧书的画面,莫名让我想起学生会那个总在活动室修打印机的学姐。她讲述被流言摧毁的过去时,下垂的睫毛像在给伤疤打阴影,而当她拽着阿米尔领口喊“救那个孩子不为你自己”时,爆发的能量堪比宿管阿姨突击收缴电煮锅的气势。这个角色像块磨刀石,硬是把阿米尔的忏悔从自我感动磨成了实质行动。

全片最窒息的是重返阿富汗的段落。摄像机扫过喀布尔的残垣断壁,塔利班的黑色衣袍在沙尘里飘成索命符,阿米尔在孤儿院找哈桑儿子的场景,比我在失物招领处翻找丢了三周的U盘还绝望。当他被阿塞夫揍得满脸血却大笑时,银幕内外的人都懂了:这顿毒打不是赎罪,而是把腐烂二十年的脓疮挑破的排毒过程。宿舍老三看到这里突然踹了脚床板:“这特么比挂科补考还疼啊!”

风筝大赛的意象被拍出了血肉感。童年阿米尔割断对手风筝的狠劲,像极了电竞社学长在《英雄联盟》里抢人头的操作;而中年他在美国广场帮哈桑儿子追风筝时,踉跄的步伐暴露了灵魂补丁的粗糙针脚。当风筝线最终缠绕在孩子手腕上,原本骂着“主角活该”的老五突然掏出手机:“靠,我得给我发小发条消息。”

作为被快餐式友情浸泡的Z世代,这片子逼着我们直视自己的“哈桑时刻”。也许我们没有目睹暴行的墙角,但肯定在某次小组作业里当过沉默的同谋。电影散场后,宿舍夜聊主题从“哪个食堂妹子最靓”变成了“你欠过谁一句对不起”。第二天我去给那位总帮我占座的兄弟带了份煎饼果子,这大概就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微小救赎——当不了横跨战场的英雄,至少能当个早餐摊前的良心未泯者。

《追风筝的人》不适合下饭,但适合在某个不想写论文的深夜,往心脏上贴一剂苦口的良药。现在每次看到操场有人放风筝,哥几个就会条件反射地缩脖子,仿佛那根细线真能勒出灵魂的重量。这片子最狠的后劲在于,它让每个观众都成了自己的阿米尔——我们或许永远追不回那只坠落的风筝,但至少可以学着不在下一个岔路口转身逃跑。

3 0
评论
上映日期:2007
导演:马克·福斯特
编剧:大卫·贝尼奥夫 / 卡勒德·胡赛尼
主演:肖恩·托布 / 萨伊德·塔格马奥 / 阿托莎·利奥妮 / 赫立德·阿卜杜拉 / 赫玛永·厄沙迪
题材类型:剧情/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