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先生于2021年11月去世。他的作品中有美学、哲学、历史、文学、人类学,尤其注重思想性,而且他还在书中关注和探讨科学(包括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这本书讲的是孔子之前中国上古文化的密码:巫,礼,到仁,这样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了故事性,因此好读。
李泽厚曾用“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情本体”“儒道互补”“儒法互用”等概念解说中国文化思想,而其“巫史传统”一词则统摄之。
李泽厚生前对本书进行了*新整理、修订
李泽厚先生于2021年11月去世。他的作品中有美学、哲学、历史、文学、人类学,尤其注重思想性,而且他还在书中关注和探讨科学(包括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这本书讲的是孔子之前中国上古文化的密码:巫,礼,到仁,这样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了故事性,因此好读。
李泽厚曾用“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情本体”“儒道互补”“儒法互用”等概念解说中国文化思想,而其“巫史传统”一词则统摄之。
“巫史传统”是李泽厚晚年*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优选秘密,是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本书阐释了“巫史传统”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由巫到礼”,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转化性地创造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政治—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二是“释礼归仁”,孔子为这套礼制转化性地创造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这个“内圣外王”恰恰正是远古巫君以自己通神的魔法来统领部族特征的全面理性化。周、孔使中国传统从人文和人性两个方面在相当早的时代获得了一条实用理性之途。
李泽厚是一位具有广阔的优选兴趣的、自成一格的哲学家……当今时代伟大哲学家之一……是一位在哲学*宽广范围内汲取自己哲学思辨资源的世界哲学家……当代中国*知名的社会批评家之一。——Roger T.Ames(哲学家)
回过头看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八十年代,影响思想文化界全局的有李泽厚,……我们回顾这几十年,我们现在能举出来的就是李泽厚,这样一个全局性影响的就这一个,……我们需要李泽厚式的思想家,李泽厚式的哲学家。我们不是超越李泽厚,我们要达到他的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当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很迫切的问题。——钱理群(学者)
每一代人总要有几个人,钱钟书那一代有他,而李泽厚这一代有李泽厚。——夏志清(文学评论家)
李泽厚的研究横跨哲学、美学和历史学,他在晚年又把人类学纳入到他的哲学分析中,开辟了认识中国思想的新路径。他留下的著作还会在这些领域持续地影响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理解和思考。——王笛(历史学家)
李泽厚是当代很重要的学者,……李泽厚提出“情本体”,引起西方学者很大共鸣。西方自文艺复兴后主要讲理性,可中国一再讲的是情理,有情有理,用情理代替纯理性。……我们首先需要一种新理论的崛起,李泽厚的“情本位”理论就是一个开始。——乐黛云(学者)
我一直说,在当代中国哲学界,真正形成自己体系的哲学家,我们只能说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哲学系的奠基者冯契教授,另一个则是李泽厚先生。——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