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从人物、故事、传说中,打捞起文明碎片,发掘犍陀罗时期佛教思想的内涵演变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关联。
二是解开扑朔迷离的历史情节,用全新的视角描绘佛教的传播和它对中古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是广泛使用**手的考古资料,利用*新出土的考古实物图像和文献资料互证,呈现了一个个更加丰富、生动的历史画面。
孙英刚教授著作《佛教文化十八讲》,起于佛教文献中的希腊君主,而结于中国近代唯识宗的兴起,以佛教典籍与诠释学为核心,历述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转型与融合。全书贯彻了孙英刚教授“中国文明从*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文明,这种持续的开放性是中国文明能够不断更生、延绵不绝的根本原因”的写作理念,共分十八章。其中**到第六章聚焦佛教的犍陀罗化。第七章着眼于魏晋南北朝,佛教带来了新文化基因。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但是宗教信仰的传入与传出、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也带来了几乎是全面的知识和观念革新:地理知识、宇宙观、生命轮回、语言系统、新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城市景观等等。第八章到第十五章以隋唐佛教为中心,着重论述了政治一统后南北佛教的融合问题。第十六章讨论汉和堂所藏西域画,第十七章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佛教史对话,*后一章以唯识宗将佛学发展的新阶段进行了全景式展开。全书体例谨严,既有对佛经发展的宏观把握,也着重分析了玄奘、空海等个案,填补了国内外学界中国中古佛教史的不少空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彩佛教史与思想史的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童岭
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钱币等,探讨了佛教历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话题,如“玄奘记载的贵霜帝国君主何以两肩出火”“飞行皇帝会飞行吗?”“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佛陀和龙是什么关系?”“武则天为什么说自己是弥勒下生?”等等,随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谜底的解开,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酝酿发展并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得以从不同侧面展现,它对中国中古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