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着力描绘一个被忽视的社会群体——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生存图景。他们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与灵魂,不了解他们则无法真雁理解这场垂名青史的运动。《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主要以1926-1937年间的邹平、定县、宛西乡村建设区域为时空范围,通过考察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构成、特征、活动及社会认同等问题,全面展现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多维属性与复杂面相,并考量群体对运动的发展及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从事件、思想到群体的视角转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乡村建设运动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今日“三农”问题的解决也不乏借鉴意义。
《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介绍了现代日益扩大的城乡失衡与传统中国城乡之间的无差别的统一体形成鲜明对比时,深入研究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就成为一个理解当下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此外,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无论是政治家、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之解析为城市与乡村两大基本单位,中国近代社会之不平衡性、半封建性、半殖民性等特点均可从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析分中被实证;而城乡之间的关系与特征,亦成为深度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