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徜徉在“云之南”的文化行旅,到术业有专攻的民俗学实践,张多博士走过了15个年头。这一路的不断前行,他始终以探究哈尼族神话叙事传统为中心,在将问学扎根于红河元阳稻作山地村落的同时,采取多点民族志方法,坚持周期性不间断的田野作业,在跨语际实践中既能保持对经典神话学理论方法论的自反性思考,又能自觉深入本土知识和神话话语系统的观念世界,从而以大量鲜活而翔实的田野证据,兼及机敏而审慎的理论思辨,重新拓展了传统母题研究法的规则和边界。该著对本土文类哈尼哈巴的代际传承和多形性实践方式进行了深细的民族志描写,以气韵生动的叙事阐释,围绕哈尼族支系型的神话表征系统及其映射的生活世界,作出了条分缕析的民俗学勘查,从多方面丰富了神话民族志研究;其中心结论即“以观念实践为中心”的神话研究,可抽绎为口头艺术的田野工作模型,对活态遗产及其过程性保护实践亦提供了可资参照的学理性分析框架。
——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关于哈尼族神话和民俗研究精彩、也为深到的一部书稿,是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民俗研究的重要收获。该著突破了以往神话研究的静态模式,始终从哈尼人的生活实践来分析其如何运用母题机制表达宇宙观、人生观,并带领节庆和仪式。在作者笔下,生活世界和神话母题浑然一体,神话与实践、文本与语境不再是分离的、二元对立的。通过观察哈尼人的民俗实践,作者提出母题是在民俗实践中动态生成的,其生成机制与生活语境密切关联,所表达的神话观复杂、深刻且多面相。这些观点和方法对探索民间文学尤其是神话研究的新范式无疑有建设意义。开阔的理论视野、深入的田野调查、深切的文本分析、饱满的学术激情、生动鲜明的现场呈现、斐然灵动的文字表述,在张多博士笔下浑然相融,令人读之难以释卷。
——段炳昌(云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
不同于溯源、考订和宏观比较的神话研究,《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致力于探索当代中国西南稻作族群民俗实践中的神话世界。生活在云南哀牢山腹地的哈尼人,在其围绕梯田稻作的文化实践中,有关宇宙、人神、生死、谱牒的根基性观念奠定了山地社会文化传承的基石。“神话观”在哈尼人的本土知识中主要体现为口头传统“哈尼哈巴”,并藉由祭祀、节庆、礼仪、服饰等文化表现形式反复表达和操演。 基于对以上文化表现形式的深描,经典概念工具“母题”在动态实践层面的意义得以开掘,从而有效分析了哈尼人表达其神话观的基本机制。通过长期的田野作业,作者将民族志研究融汇于叙事阐释以追索哈尼人活态神话在当代文化实践中的复杂呈现,并将“母题”实践视为神话的典型存在方式,从而倡导“以观念实践为中心”的神话研究之理论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