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作者意在总结历史经验,为行将出现的统一全国的专制中央政权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其书系统庞大,内容繁杂,“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乃至“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一部综合百家之言,博采众家之长的书籍,在先秦学术史和哲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馀万字。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计六十篇。八览各览有论文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六十三篇。六论每论有六篇,共计三十六篇。十二纪末有《序意》一篇。该书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历史、道德、军事、医学、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礼制等诸多领域,引用了《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的众多典籍,保存了大量可贵的先秦学术资料。全书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主,汇合了法、墨、农、兵、阴阳等各家学说。《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吕氏春秋(诸子百家卷)》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通俗读本,在不改变原著体例的前提下,选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