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约二十年前,笔者应台湾建安出版社之约,邀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完成了《国学三百题》的编写工作。该书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当时大陆虽然已经开始出现国学热,但是远远未达到社会普及的程度,因此不能同时在大陆出版。但是笔者坚信,世界文明的进程存在着某些共同的规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固然要与时俱进,但是它们文化中的某些深层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中华民族永远也不会变成欧罗巴民族。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当然要注重物质利益,但是还必须有某些超越物质利益的东西,这样才不会变成全民的物质至上,唯利是图。这种东西在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国家是宗教,在中国就是国学。
所谓的国学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上加以定义。从空间的角度看,国学一定是中国之学,以便与各种外国之学加以区别。从时间上看,一些外国之学传入中国日久,早已经中国化了,也可以进入国学的范畴。如佛教基本已经在其原产地印度失传,但是在中国却得以发扬光大,所以也可算是中国的国学。但如传入时间不久,似不应列入国学的范围,不然国学概念会泛化,可以囊括当代所有学科。故我们将1840年以前在中国流行学问统称为国学。
中国古代学术,向来无所谓分科。一般儒家学者,都以万能博士自居,“一事不知,儒者耻之”。这种状况是和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者集经义注疏、诗词格赋、论史文章,无所不通,所以在学科门类上文、史、哲混然一体。然而限于古代学者个人的性情及其偏好,成就在各方面又有短长。朱熹的诗词亦为上乘,但没有人会称他为诗人;李白也有时文传世,但却不以史论著称。因而国学中实际上还是有分科的。《汉书·艺文志》把古代学术分成了六类:一六艺,二诸子,三诗赋、四兵书,五数术,六方技。其中六艺指的是经学,包括“小学”,即文字学。按照当代习惯的学科分类,诸子主要指哲学,诗赋是文学,数术是天文、历法等科技,方技主要指医学。汉代以后,儒学地位上升,《隋书·经籍志》正式开创了“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系统,到清代纂修《四库全书》,将这个分类系统发挥到了极至。其中经部指儒家经学,包括十三经及其注疏,以及为读经服务的文字学;史部是史学,包括正史、编年史、别史在内的各类典籍及其史学研究著作;子部是历代思想家的著作,包括诸子百家,其中既有儒、道、墨、法、名、阴阳等哲学家,也有兵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艺术、小说等科技杂家,甚至包括佛、道等宗教;集部分楚词、别集、总类,诗文评、词曲等五类,以文学作品为主。在这个分类体系中,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哲学、历史、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文学、艺术等现代的学科分类,只不过未用其名而已。到了清末,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书信中,将传统学术分成了三大类:“盖自西汉以至于今,治学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此三学皆从事于经史,各有门径。”他所说的义理之学,可以相当于今日之哲学;考据之学,相当于历史;词章之学,相当于文学。这是一种使古代学术与近代流行的西方学科分类方法接轨的尝试。至民国初年章太炎作《国学概论》,则将国学分成了经学、哲学、文学三大块。这样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