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科技手段记录下了这段历史的光影和声音,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上译厂辉煌岁月后二十年的“译二代”,作者希望以自己真实经历为基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诉诸笔触,将陈叙一、邱岳峰、毕克、于鼎、尚华、李梓、赵慎之、富润生、卫禹平、苏秀、刘广宁、曹雷、童自荣、乔榛、伍经纬、孙渝烽等观众耳熟能详的配音大家以“全息”的方式真实展示给读者,揭开当年“内参片”译制工作的神秘面纱,同时首次触及除导演和演员以外的诸多参与译制片制作的幕后专业人员,让读者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上海电影译制片配音工作幕后的人和事,他们处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际遇和遭遇,体会到此中种种酸甜苦辣,并澄清一些谬传已久的历史迷雾,力求真实记录、还原、呈现这段中国电影史上的辉煌篇章。
译制片就像是在特殊年代从天外飘来的一丝游魂,那些译制片的“众神”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自己却如幽灵般地在幕后隐去。那个年代过去了,译制片的黄金时代也随之消逝,可是,那些曾经震撼和温暖人们的声音之魂却始终聚而不散,依然在耳畔盘旋回荡。
——作曲家 陈 钢
“外国电影译制片”是一个在特殊年代里创造的特殊文化现象。本书以一个“译二代”的视角,用长达二十余年的直接经历和长期接触获得的大量间接素材,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以细节塑造人物,用细节还原历史”,以白描手法叙述了上海电影译制厂从1949年建厂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从万航渡路到永嘉路两个大院长达四十余年的辉煌发展历程和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