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主要人物,28个“人物小传”,51篇“摄影机眼”,68部“新闻短片”
从20世纪初到大萧条前夜,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上流社会到贫民窟,从企业界到知识界
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命运为经纬,织成的一部20世纪前30年波澜壮阔的美国社会变迁史 备受萨特、略萨等名家推崇、“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
传世名著《美国》三部曲经典译本重装再现
入选《时代周刊》评出的史上*伟大百部小说 我同情前线的士兵,反对军官;同情搬灰泥的小工, 反对工头;同情实验室里的工人,反对戴学位帽的人。 ——约翰·多斯·帕索斯 现在,虽说多斯·帕索斯使用的技巧已经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无数个小说家所借鉴,我们依然觉得这些技巧很亲切,甚至觉得是本来如此的;可是在1925年《曼哈顿中转站》发表的时候,这些技巧却是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并且意味着叙述形式的真正革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秘鲁]巴尔加斯·略萨 约翰·多斯·帕索斯,他憎恶巴比特式安全稳妥的标准,他获得了革命性的卓越成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辛克莱·刘易斯 描写广阔生活本身在艺术上是一件难事,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美国作家能超过多斯·帕索斯。 ——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 马尔科姆·考利
《一九一九年》是20世纪美国有名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创作的《美国》三部曲的第二部,发表于1932年。《美国》三部曲规模宏大,全景式地展现了美国20世纪前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帕索斯使用“群像小说”的写法,集中描写了各个阶层的十二个人物,故事相对独立,各自成章,偶有交集。帕索斯还运用了较多实验性技巧,加入“新闻短片”“摄影机眼”“人物小传”,来更加立体地表现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新闻短片”由当时的报纸标题、流行歌曲、官方文件等摘录组成,点出时代背景;“摄影机眼”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作者当时的心情及活动;“人物特写”为摩根、福特、爱迪生、邓肯、威尔逊总统等风云人物立传。小说语言简洁生动,幽默、反讽和戏仿随处可见。《一九一九年》接续《北纬十二度》,描写了处于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社会。小说着重刻画了水手乔·威廉斯、进行罢工运动的本·康普顿、对战争感到失望的理查德、参与红十字会工作的伊夫琳、加入救济团的陶特尔等五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在帕索斯的笔下,战争成了败坏年轻人道德的污水潭。在酒、色弥漫的战争时期,这些热血青年的理想开始腐烂,生活开始堕落。在小说的结尾,“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人们欢欣鼓舞,但也有人在这时意外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