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闽南艾轩学派的第三代传人,目前学术界对林希逸的研究不算多,从文献学角度研究林希逸更是凤毛麟角,而林希逸以当时口语所注的《老子鬳斋口义》《列子鬳斋口义》《庄子鬳斋口义》,在域外尤其是东亚的日韩,流传非常广泛,曾一度列为三子研究的首要著作,有深远的影响。
《林希逸文献学研究》作者王晚霞利用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台湾台北访学的便利条件,在西方世界和东亚国家广泛搜罗检索,对林希逸的著作在域外的流传,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详察考辨,并对林希逸的生平进行了可信的判定,对展开林希逸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周密的文献基础。
南宋末期,作为闽南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林希逸,以当时口语所注的《老子鬳斋口义》《列子鬳斋口义》《庄子鬳斋口义》在国内并未受重视,在域外尤其是东亚的日韩,流传甚广,曾一度成为日韩士人研读老列庄的注本。林希逸以理学家自居,阅读大量佛学经典,思想上融汇儒释道三家,引儒释两家思想注解老、列、庄三子,体现出儒学在南宋发展的新趋势。 《林希逸文献学研究》在考辨林希逸生平与交游、论证林希逸思想的基础上,对三子口义在海内外的多种版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检索考证,对推进林希逸和老列庄三子的研究,打下良好的文献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