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线性的、有意志的、导向某一个目标的,或是向上的、不会重复的、前进而不逆转的。
西方传统中,线性历史观(linearhistory)源于犹太-基督教思想,较为集中的描述见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放宽视野,线性历史观并非西方的特产,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老传统。古老的天命论与正统论,可以说是本土版的线性历史观。只是古人心目中,随时间流逝而来的未必全是进化或前进,还包含了循环乃至退化,但历史书写的终点无疑是在当朝。这一观念的系统表达首推司马迁的《史记》,尤其是其中的本纪与年表。此后,历代正史几无例外,都是如此。升级版的线性历史观与近代引入的西方思想直接相联,特别是西方近代进化论与启蒙思想。晚清以来,这种史观对中国学界、思想界乃至普通人影响甚为深远。
遗憾的是,这样一种观念,迄至今日,虽已有学者做过深入剖析,指出其弊端,但在具体研究上,可以说,不自觉中依然左右着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尤其是很多成果往往包裹着厚实的实证外衣,不仔细剖析,难以辨清深藏其中的线性历史观内核,更需要反思和警觉。
隐性“线性历史观”支配下的实证研究,表面看不到“规律”与“必然”,却并未从根本上与其决裂,以追求“历史线索”及“历史的深度”等提法改头换面,暗中将“规律”与“必然性”招回学术殿堂。这样的研究,仔细分析其标题、史料的选用与剪裁、史料与史料的拼接、引证与叙述安排,不难发现隐身其中的线性史观。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史学理论,着眼于中国历史的重大学术问题,提倡学术争鸣,以繁荣和推动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本书主要刊载史学理论、中国历史研究、历史文献学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内容)如下: (一)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历史学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 (二)中国史学史。包括中国传统史学、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发展的研究。 (三)历史文献学研究。 (四)中国古代史研究专题。 (五)史学评论。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有关学术问题的争鸣,以及中国历史学领域内相关前沿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