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学的研究古已有之,然从宏观而言,不同时期的研究者由于所持不同的社会理念,所以往往有诸多新见;而从微观上来看,研究者个人见识阅历有所不同,对同一现象所关注的视角亦有诸多差异。有鉴于此,作者就中国诗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乃至不同文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挖掘,给人以颇多启示,当亦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诸如作者对“先秦儒家的中和诗学观”、“东晋僧诗”、“四声复议”、“唐太宗的雅正诗学观与贞观诗风”、“刘长卿诗歌美学特征”之议论,足令读者从中收益匪浅。
有关诗学的研究古已有之,然从宏观而言,不同时期的研究者由于所持不同的社会理念,所以往往有诸多新见;而从微观上来看,研究者个人见识阅历有所不同,对同一现象所关注的视角亦有诸多差异。有鉴于此,作者就中国诗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乃至不同文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挖掘,给人以颇多启示,当亦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诸如作者对“先秦儒家的中和诗学观”、“东晋僧诗”、“四声复议”、“唐太宗的雅正诗学观与贞观诗风”、“刘长卿诗歌美学特征”之议论,足令读者从中收益匪浅。 序 **章 先秦儒家中和诗学观 **节 文质彬彬的文辞观 第二节 情止乎礼的伦理观 第三节 情信辞巧的美善观 第四节 兴观群怨的效用观 第二章 屈原“乘龙”的神话背景与巫术意义 **节 神话背景 第二节 巫术意义 第三节 目的指向 第三章 宋玉赋的自然观及其文化内涵 **节 畏怖的自然观念 第二节 亲和的自然观念 第四章 东晋玄言诗的兴衰邅变 **节 东晋玄言诗发展述略 第二节 东晋玄言诗兴盛的原因 第五章 东晋僧诗 **节 东晋僧诗的概况 第二节 东晋僧诗的内容 第三节 东晋僧诗的意义 第六章 陶渊明诗歌之真、淡、简 **节 陶诗之“真” 第二节 陶诗之“淡” 第三节 陶诗之“简” 第七章 玄学理论与诗学形态 **节 玄学本体论与《文心雕龙》 第二节 《文心雕龙》之道即玄学之道 第三节 刘勰“意象”论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含蕴 第四节 玄学虚静说与文学创作心理 第八章 四声复议 **节 四声与转读 第二节 四声与清谈 第三节 四声与四象 第九章 唐太宗的雅正诗学观与贞观诗风 **节 唐太宗的雅正诗学观 第二节 唐太宗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贞观诗坛的诗风 第十章 大历诗歌的美学取向 **节 社会心理特征 第二节 审美特征 第十一章 刘长卿诗歌的美学特征 **节 意境 第二节 风格 第三节 体裁 第四节 诗集版本考 第五节 诗歌重出考 第十二章 李渔曲论的诗学观念 **节 李渔的传奇观 第二节 李渔曲学价值观 第三节 李渔的曲学批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