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体学》以现在主义哲学为基础、语言的过程-维度模式为平台,在确立“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认知解读模型的基础上,以批评-审美为着眼点,尝试建构一种文学文本分析框架,进而以故事事件和情节为依据,阐发作品中的整体评价动机,揭示各类评价意义、作者介入话语过程的方式、叙事口吻的强弱。据此,作者以《廊桥遗梦》为例,按范畴类别刻画人物情感、性格、能力、外貌、品德、才情,对象外观、构成与价值。这些内容超出了先前各类文体学的基本关注对象,兼及叙事学关于文学话语的叙述修辞技巧、以及文艺批评针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后者正是文学虚构性的终极指向;而以此为据的评价诸范畴还能在元话语层次上对分析行为本身做出审美性的批判。行文表明,文学与文学研究是以评价为特点、手段和目的的互动性艺术话语行为;文学性就是评价性。
《评价文体学》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