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随着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发生在两国之间的口译活动日益频繁。伴随着韩国语教学和研究的广泛开展,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中韩、韩中口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中韩、韩中口译研究还停留在口译教学模式和口译技巧的探讨上,涉及口译过程、口译产品、口译效果等的选题和研究还未出现,对口译理论的探索也刚刚起步,“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意识还未建立,缺乏同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探索。截至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东方还是西方,相比对于“翻译伦理”和“译者伦理”的广泛研究,“口译伦理”的相关研究并未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相关研究也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理论探究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科学,语料获取不够充分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分析译员伦理问题的实质,结合具体的口译实践,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助推译员口译伦理行为背后的伦理意识。特别是在韩国语领域,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国内的韩国语学界,对于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本研究基于是国内外口译领域内的现场真实口译语料,采用现场观察法和调查法两种实证研究方法,结合理论思辨,探讨口译伦理问题的一次新的尝试。无论是在学科层面、理论层面、教学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中韩韩中双向口译过程中译员伦理意识与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何为译员伦理和译员伦理意识,中韩、韩中口译活动中译员有哪些伦理行为,译员的伦理行为分属于何种伦理模式,译员基于何种伦理意识践行伦理行为,合格的译员应该如何践行端正的伦理意识等。本研究将身处动态口译过程中的译员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的侧重点放在译员的社会性、跨文化性及交际性,并针对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活动展开描述性研究。采用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探讨什么是口译伦理和译员伦理意识问题,确定相关概念。以跨学科的视角,将伦理学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并将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相结合,为建构译员伦理意识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是国内外口译领域内的现场真实口译语料,采用现场观察法和调查法两种实证研究方法,结合理论思辨,探讨口译伦理问题的一次新的尝试。无论是在学科层面、理论层面、教学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