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行
★ 张曼菱女士致力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和传播,采访西南联大人物计有200余人
★ 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
★ 纪录片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云南师范大学联合摄制
友情提示:本书为特价库存书,书盒底部有激光刻字,是出版方所作的处理标记,介意的读者慎拍
在中国西南边陲,昆明城西,屹立着一座沉默的石碑。它纪念着一所在中国现代史上短暂存在过的大学——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平、津即告陷落。当年8月,原在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奉命迁往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1月临大南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三人为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主持校务。同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开课。至1946年夏,西南联大宣告结束。
前后历时九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曾有八千多学生入西南联大学习,千余名学生从军,有名可查的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7人牺牲:3342人(含初级部35人)毕业。
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不仅是对西南联大历史的追述,更是对历史精神的一次回顾。西南联大“遗产”的重要部分,是她的民主、自由、开放、科学的教学体系,以及中国知识界对民族国家深刻的使命承担。
在日寇进逼,民族危亡的关头,诸多大学南迁,得到人民温敦宽厚的接纳优待。而这所大学在颠沛流离中创建,在日寇飞机轰炸的间隙中上课以极简陋的仪器设备从事研究工作,在短短八、九年中,为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业务和政治骨干以及一代推动我国科研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杰出科学家,其成就在国内外各学科前沿开拓了新领域。“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在半个世纪过后,西南联大的众多学子为中华的振兴鞠躬尽瘁,完成了他们以身报国的夙愿。
《西南联大启示录》一片,完成了建国以来对这段历史*为全面和形象的一次资源抢救工程。其中所搜集的图片等资料来自全国。尤为珍贵者,从1998年到2003年春,云南籍作家张曼菱女士寻找、采访海内外联大校友及其家属百余名。在此基础上,由她撰稿、编导、制片:《西南联大启示录》于2003年初完成制作,并在中央电视台1、4、10频道热播。
现在片中的多位联大学人已经辞世。这些杰出人物当年精彩的发人深省的访谈在片中留存下来,成为绝版,令后人可以追思。
《西南联大启示录》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清华、北大、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等,联合摄制。本片共五集,每集44分钟,各集依序为:一、被迫南迁;二、第二故乡;三、天地课堂;四、弹兩弦歌;五、红烛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