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你还没死。
这不是我能决定的。
你的双肾已经不行了。
那天晚上实在太可怕了。
你确定现在的疼痛级别已经到8了吗?我1小时前刚给你打了吗啡。
突然病倒以后,拉娜才发现,自己曾经习惯说的这些话,到底有多伤人。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医疗培训的一个盲点——医生学会了避免对患者投入情感,仅仅专注于病情。然而患者不是失灵的机器,医生也不是修理机器的机器人。这种疏离不但伤害着患者,也在暗中侵蚀医生的心理健康。
◎他人眼中一次大难不死的离奇经历,在拉娜·奥迪什的职业精神和深刻反思下,成为一段自我救赎的契机。她以优美而具有感染力的文笔,细腻而不乏震撼力的描述,为她热爱的医疗事业提供了珍贵、负责、发人深省的建议。从医生到患者的经历让奥迪什看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实现真正共情与沟通的可能性,告诉她患者在每个绝望与希望的时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医生这一群体又能如何通过关怀与互助纾解自身情绪,实现精神健康。
◎《洛杉矶时报》畅销书,被译为8种语言,对美国医疗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纳入英美多所大学医学院培训体系。2016年,拉娜·奥迪什被其所在的亨利·福特医院——北美*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之一——任命为“医护体验总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该院ICU优良的医护体验,令她荣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医院英雄”榜单。
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奥迪什曾相信,严格的医疗训练就是她和同行们走上工作岗位前所需的一切,但她很快会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在刚刚结束实习、即将开始正式工作时,一个隐匿的肿瘤破坏了她的肝脏,引发了一系列灾难事件,也让她失去了腹中的孩子。她躺在ICU里,接受着接二连三的紧急手术,忍受着多重器官衰竭。许多次病情危急时,带给她意料外打击的却是她身边的医生同行——对误诊的冷漠,对病痛的全盘忽视,理所当然的情感疏离。奥迪什感到恐惧不安,然而*重要的是,她感到震惊:患者要面对的不只有疾病本身。在当前*好的医疗条件下,人情味依然是一项奢求。
在这本视角独特、文笔优美的回忆录中,奥迪什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呼吁采取行动,让医生们以一种新模式去重新思考医患之间的情感互动,并给所有的疾病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大胆的路线图。真正的治愈需要良好的沟通、医生充分的同理心以及在医患之间建立真诚关系的努力。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