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学术传记的形式,将迈克尔·赫茨菲尔德的思想、观点和学术生涯勾连在一起,将近半个世纪颇为宏大的学科历史加以微观呈现,这样的著作并不多见。本书的写作,显然针对中国读者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很多论述都十分契合中国当下的人类学话语和语境,如民族志的书写和风格、人类学的后殖民批判,以及文化亲密性的中国研究及其可能性等,这些势必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共鸣。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无论是在文体样式还是行文风格方面,本书是我国学术传记值得重视的里程碑作品。作者充分利用了与迈克尔·赫茨菲尔德访谈和互动的各种场合,以专业人类学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历史学者般严谨的态度,对赫茨菲尔德的学术人生进行了回顾,通过重构事件、评述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成功地再现了一位对纷繁复杂的日常社会生活和精雕细琢的民族志书写充满探索热情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类学家的学术历程,还原了其充满智慧、幽默和正义感的精神原貌。
——潘天舒(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迈克尔·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有名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希腊、意大利和泰国从事民族志田野调查研究,是“文化亲密性”理论的提出者和实践者。本书通过聚焦赫茨菲尔德作品和人生,梳理其“有担当”的人类学的实践过程,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20世纪下半叶英美人类学主要理论范式、田野研究模式热点转换的重要历史瞬间,并指出赫兹费尔德的视角、路径对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找寻新出路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