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缺位病”成为学界焦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研究人文精神成了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广为关注的时代主题。再塑中国人文精神,使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领导层委托哲学所,以《中外人文精神研究》为平台,邀请学界同仁共同研讨上述问题。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研究,中国人文精神研究,西方人文精神研究,中外人文精神比较研究,日、韩人文精神研究,俄罗斯人文精神研究,东方人文精神研究等。
本书研究的是其中的中外人文精神。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在英文中都是同一个词humanism。西学东渐,西方humanism传统进入中国。当时的学人有将其译作人道主义的,有译作人文主义的,也有译作人本主义的。这些翻译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国人依然沿用这三种方式表述humanism。
所谓人文主义,*初以拉丁文形式humanismus出现,英文表达为humanism。拉丁文humanismus是humanus加后缀一ismus构成。Humanus意为“人的”、“人类的”、“人性的”,派生意义为“仁慈的”、“和气的”、“温柔的”、“友好的”。再进一步的意义为“有教养的”、“有知识的”。*基本的意义为“人”或者“人的”。在拉丁文huma-nus一词后面加后缀-ismus,或是英文human后面加-ism是“……主义”。human-is-
mus,hllman-ism直译是“人主义”、“人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