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是一部集大成的音义书,是研究古汉语语音不可或缺的文献材料。王月婷编著的《<经典释文>异读之音义规律探赜——以帮组和来母字为例》为之建立了字头、音义、经注原文相匹配的数据库,并从其帮组及来母异读字中抽取出具有一定音义配合规律的60余字头,作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由这些用例发现,动词是古汉语变读构词的核心,但词类的改变与语音的变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古汉语变读中有跨动词、名词、形容词三类的达及义构词、完成体构词、敬指构词等,亦涉及兼跨动、名、形三类的小称音变以及语法化带来的某些音变。
经典释文>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书·异读之音义规律探赜:以帮组和来母字为例》(以下若无特殊需要一律简称《释文》)是一部集大成的因音辨义的音义书,唐代陆德明(约550-630)撰。该书为先秦的十四部经书——《周易》、《古文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作音辨义,同时也辨析异文、句读,兼及校勘。该书主要用功于注音,汇集了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共为7371个字头作音70803次,客观上保存了唐以前诸经、注文字的音读;但陆德明的目的,或在明义,《释文,序录》云:“先儒旧音,多不音注。然注既释经,经由注显。若读注不晓,则经义难明。”注的读音不明则其意义亦不明,换言之,读音明意义纔明。如此音义相结合,恰可借以研究古汉语的音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