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是政府长期的工作核心,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值得深入研究,政府如何满足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课题。 “美好生活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创.研究团队通过大型问卷调查、网络数据挖掘等手段,了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满足状况,构建美好生活指标体系,编制美好生活指数,深刻反映民众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问题,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资讯。
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基本的需要,而需要(need)是一个众多学科共同探讨的概念,因此,对于需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等学科和领域对于需要都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界定取向。从需要实现的途径来看,需要的满足依赖个体内在的主动建构和追求。事实上,这种自主性本身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根据自我决定理论(Deci & Ryan, 2008),人具有向着活力、整合、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基本趋向,而个体维持功能和健康成长依赖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联需要。其中,自主需要即自我决定的需要,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能力需要指个体控制环境的需要,即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中,需要体验到一种胜任感。关联需要是指与他人相联系以及归属于所在集体的感受,是与他人之间的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的需要。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是个体获得心理成长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但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却并不容易判断。社会指标常被用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也被作为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衡量。社会指标研究关注对社会生活质量的衡量,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或者社会是否进步。而生活质量的评价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依靠生活状况的一些指标,如收入、安全、教育和健康状况等标准,主观方面是指人们对于收入、安全、教育和健康等状况的个人感受,觉得这些方面如何,于是,生活满意度(satisfaction)就成为主观生活质量评价的核心概念(Veenhoven,1996)。美好生活一直是人类的追求,研究者也希望通过客观的测量来衡量美好生活,提出美好生活的指标和目标。这一努力表现在对于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的研究中,北欧国家是较早进行探索的。生活质量可以作为一种指标来从客观上衡量人们美好生活的满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