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考察明末清初遗民文人生活与谋生的学术专著。本书以方文和朱彝尊的经济活动为个案,探讨易代之际,社会矛盾复杂、文化多元的环境下遗民文士的不同选择及其社会影响。明清易代后,桐城方文坚守遗民节操,以行医授徒求取生存。他和许多遗民和入仕新朝的文化官员保持密切关联,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文化归属。方文矢志不移,用一生的代价完成了一个儒家士人的道德操守;朱彝尊度过了三十余年的遗民生涯后,为生存养家和研究学问而放弃遗民身份,入仕清朝,成为清代著名学问家。方文与朱彝尊,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大批遗民分化后的走向和不同的谋生方式,他们的创作成为十七世纪中期文学嬗变及文化走向的窗口。
本书选取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方文和朱彝尊的经济活动为个案,探讨易代之际,社会矛盾复杂、文化多元的环境下社会经营文士的不同选择和其文学成就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方文在易你之后,监守遗民节操,以行医授徒求取生存,朱彝尊在讲学、游幕为生,后参加康熙年间的博鸿之荐,成为新政权的拥护者。作者比较了二人所代表的明末清初大批遗民分化后的不同走向和谋生方式,分析了二人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文学潮流和思想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