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宝,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刻在枣木板上,汇成我国**部大型法帖。因完成于北宋淳化年间,故称淳化阁帖。又因版藏禁中,仅赐贵近大臣,亦称淳化秘阁法帖。
全帖分为十卷。前五卷是历代帝王、名臣和诸家的篆、隶、草、行、楷各体,选入唐以前百家的书法,如张芝、钟繇、索靖和欧、褚、颜、柳等人的作品,后五卷是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璞玉浑金,字字珠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
淳化阁帖刻成不久即毁于火。从宋至明转相传摹,不下数十家,玉石杂糅,真赝难辨。其中,明朝肃王府在兰州翻刻的版本,从宋刻本摹成,世称“肃府本”或“兰州本”,是现存时代较早,摹刻较精,而又保存完好的一部法帖原石本书即以《淳化阁帖》肃府本为底本影印复制,并附肃府本刻石中的历代所题后跋、历代名家对阁贴的鉴定跋及清代徐朝弼撰《淳化阁帖释文》于文后供参考,以便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
《淳化阁帖(套装上下卷)(繁体竖排版)》是中国*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述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钧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宋淳化三年(九九二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画王着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全书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一百零二人的四百二十帖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