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是中国思想史的“大时代”和剧烈变动时期,传统儒家、道教和佛教等思想的“大传统”都发生了明显的价值重组和义理结构的重建。其中,与“庶民社会”这一社会转型直接对应的,是“民间宗教结社”的勃兴,尤其以教派形态存在的“民间宗教”为突出。晚明民间宗教一方面大量吸收传统儒佛道思想义理因素,另一方面以庶民社会为土壤,以宝卷为载体形式,从而构建出一个规模庞大、思想丰富的宗教信仰体系。此书是国内较早从“观念史”角度探讨教派宝卷所呈现出的思想或意识与正统儒释道三教(尤其是道教)思想联系的著作,具有开创意义。
【内容简介】:中国近世宝卷流行、民间宗教活跃的时期,大致对应于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尤以晚明为盛。晚明民间宗教宝卷大量挪用了道教、佛教名相及儒家性理学术语,藉以表达自身宗教意识。本书秉承观念史分析方法,致力于考索儒释道等多种宗教观念(尤其是道教)在明清民间宗教文本里的投射。首先概述了晚明的宗教意识,厘清晚明民间宗教的基本观点;并分别以黄天道和弘阳教的宝卷为中心,集中研究其内丹学与宗教仪式;更以目连救母故事的各类文本演进为例,分析“孝道”诠释变动所反映的儒释道正统与民间宗教的复杂性纠缠;*后结合晚明宗教潮流,剖释民间宗教之特质。上所胪列,多属开创之举。本书采用了大量珍稀民间宗教原始文献,并结合佛教道教文献、正史、地方志、史料笔记、碑刻记载等中的相关资料,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