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自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但在当时並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间,佛教和玄学结合起来,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多的众多的宗派,在社会、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是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继承印度瑜珈派学说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成唯识论》是其依据的重要论著之一。“校释”对此书的名词、概念作了详尽的注释,并加有本段大意。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一颂是说,人论所说,只是为初学者略示因明之一隅,对于因明八义所说辨别正确与错误的法则,进一步研究,还要读其他重要的论著。
入论对于头一颂所说八义,分六大段进行解释:明真能立、明似能立、明二真量、明二似量、明能破、明似破。其中**、二大段,约占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其中大量引用了理门论中的说法,并加以解释。
大疏在解释人论时,把宗分为宗依和宗体,把因分为生因和了因,把同品分为宗同品和因同品,把喻分为喻体和喻依,把比量分为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这些区别,便于说明因明的法则,揭示各种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