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开精装,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探讨的是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纲常”之“新”主要来自现代社会,来自时代的要求。
★本书坚持一种底线思维,作者认为,比起“中国往何处去”这种宏观的世界历史命运问题,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正派的社会。
★作者对道德问题既“沉思有年”,又受当前社会“一些事件的刺激”,因而写下了中国人的道德方略。
★本书的要点,是作者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心,他想提出的是一整套新的信条、新的公民意识。
友情提示:本书品相非全新,有磕碰、磨损、脏污现象,介意的读者慎拍
内容简介:
在相对主义和高调主义之间寻求中道,拒绝让道德沦为知识分子的发明,而是彰显普通人本就存在的健全常识和良知。
本书坚持一种底线思维,作者认为,比起“中国往何处去”这种宏观的世界历史命运问题,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善良”(陀思妥耶夫斯基语),也即成为一个正派的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弃君主行共和已经百年,正进入它的第二个百年。在历经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近三十年的国力有了突飞猛进。然而,经济的崛起似乎并未给国人带来精诚的团结与共识,也未带来充分的自信和互信。相反,社会的基本信任和基本善意正在快速流失,甚至出现逃离的迹象。
与经典的国民性批判话语不同,作者拒绝将触目惊心的失范和败德现象归于中国人的国民性的糟糕,而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为了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我们需要探寻和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全面的“共和之德”,既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又充分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这就是“新纲常”。
精彩书评:
阅读《新纲常》,我不由得想到张载的“橫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刀尔登(著名文史作家)
何怀宏先生的《新纲常》是一个伦理学家的当代关怀和中国关怀。何先生对道德问题既“沉思有年”,又受当前社会“一些事件的刺激”,因而写下了中国人的道德方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
——余世存(著名学者)
在相对主义和高调主义之间寻求中道,
拒绝让道德沦为知识分子的发明,
而是彰显普通人本就存在的健全常识和良知。 本书坚持一种底线思维,作者认为,比起“中国往何处去”这种宏观的世界历史命运问题,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善良”(陀思妥耶夫斯基语),也即成为一个正派的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弃君主行共和已经百年,正进入它的第二个百年。在历经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近三十年的国力有了突飞猛进。然而,经济的崛起似乎并未给国人带来精诚的团结与共识,也未带来充分的自信和互信。相反,社会的基本信任和基本善意正在快速流失,甚至出现逃离的迹象。
与经典的国民性批判话语不同,作者拒绝将触目惊心的失范和败德现象归于中国人的国民性的糟糕,而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为了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我们需要探寻和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全面的“共和之德”,既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又充分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这就是“新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