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人学研究与探索》,甘肃省敦煌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顾祖钊主编。
人的意识是哲学、科学都在研究的。人这样明明白白的知道,人们很需要研究清楚,人类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本书提出,人的精神的本质是明确是谁的有知道功能的一个个体,即“我”,因为“我”有知道的功能,即形成了人类的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是由个体的“我”形成的,个体的“我”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正是个体的“我”,形成了人类的意识。一个明白的知道自己的存在的东西是唯一的一个存在。在人学理论研究上,为什么提出精神与身体的二元论?因为科学已经确定,“心不等于脑子,脑子分析到*终,就是原子构造”《关于心的研究——新科学的启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2,作者,窦宗仪。另参阅《意识科学的**人称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意识的科学研究途径》,光明日报,2004.06.29.
本书提出,美是源于人的审美,但是人的审美并不是人的主观性,而是人类自身的生命存在的本质。因为人是美的需求者,而美的实现是由自然形成的,因而人们说“美景天成”,自然名胜令人“流连忘返”。结合人学研究,本书提出义与利统一的美学论述。正是因为美的本质是在于客观事物满足人的生命需求,美才是这样重要的。本书37万字。参阅《美源于主体的需求》,《社会科学》,2007.1.《乐感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本书通过人学研究,提出人的精神与人的身体是两个方面,因为人的身体就是由原子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生物构造,而人的精神是一个知道者、知觉者,即“我”,但是,“我”是由我的大脑形成的,即“自我显然不是人
的身体存在,但却离不开人的身体存在”(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武天林),因为“我”是由我的大脑形成的,这样,在我们的感觉上,身体的快感、痛感,寒冷、干渴等等,通过人学研究,这些感觉实际是人的精神的快感、痛感。我们
可以体会一下,看一看我们有时感觉干渴,实际是我们的精神感觉到干渴。因为人的快感是人的精神的快感,所以人的快感是美感。季羡林也在《美学的根本转型》提问到“口味之美就不能算是美”?但是人的快感必须经过
“我”的认可才是美感,假设人如果吃了珍稀的鸟的蛋,人不但不感觉到美,而且感觉到痛心。
本书还参考:
“人类精神是一个独特的时空世界,它像宇宙、像生命、像历史一样无限深远、无限复杂、无限神秘、无限迷人。探寻这个时空世界的内容、特性、结构和运行规律,是人类主体觉醒和文化自觉的重要内
容,是关系当代人类前途命运的紧迫课题。” 庞井君,《以审美方式探寻人类精神体系之根 》,《学术前沿》(京),2017(5)下
“人类的心灵含有*深的奥秘”(梅俭华主编《自我问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184页)
《自我的本质》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2
《心灵导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7
《中国心灵哲学论稿 》 科学出版社 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