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广博而不散杂,自始至终都围绕一套哲学观点来阐述自然、生命、政治和社会。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并称为“老庄思想”。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庄子的哲学观、人生观、生死观和其所在的时代有很大关系。杀伐四起的战国时期,百姓苦不堪言。庄子试图找到摆脱苦难的办法,他虽没有从政为官的想法,却有自己的政治态度。他指责诸侯君主利用仁义危害百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他激烈地批判现实,认为即使是得道之人,在乱世之中,也只能“仅免刑哉”。他将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法当作天下大乱的根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而在批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同时,他大力推崇无为之治,十分向往宁静朴拙的古代。《庄子》一书历来备受推崇,此版《庄子全书·无障碍阅读典藏版》为精编精校版,将《庄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录其中,并参考了大量和《庄子》有关的资料,以确保全书的严谨性。人们不仅可以把此书当作了解庄子的读物,还可以当作学习古文的参考。而为方便读者理解,本书除了在原文之后附有注释、译文,还在每段内容前设置“分节导读”,以便读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庄子》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