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为历史地理名著。其经文于水源及流经之域系以郡县城邑名,既可使水流之势得以明晰,又能指定临水郡县城邑之所在方位,二者相辅相成。而注文则不仅增加水流和城邑的数目,更对许多自然风物及人文景观详加描绘,其中有关城邑历史沿革及形制布局等考述,堪称全书之一大亮点。
全书选择注文所述城邑一百三十余座,重点是注文记述较详而又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的古城址,对已有的研究成果重加审视,其不确切者予以订正,缺少者予以补足,重绘城邑复原示意图,如番禺城的城郭形制及其从番禺县治到南越王都、南海郡治、交州治的演变历程;邺城北半部自西而东建有铜爵园、北宫及文昌殿、中朝等,形成西朝东寝格局,是其由魏郡治到曹魏王都一步步演变的结果,并非有意创制,且正朝大殿亦不居于北部中央区域。对一些考古发掘资料较少,尚未开展相关研究或仅做少量初步研究的城址,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比照现存的遗迹线索定点定位,以求大体上复原其旧貌,如成都城的大城、少城及外郭城,江州县城及蜀汉李严所筑大城,南昌城的范围及城门,宛城形制及布局,许昌城形制及布局,历城的城郭形制布局及水系演变,龙城的形制布局,平城的范围及布局,敦煌城的形制布局,姑臧城的旧城及四城箱、二十二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