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治国实录,古今执政治企必读。
《精注精译精评》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史的时空,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了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这些观点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代君臣与《贞观政要》
唐文宗作太子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
唐宣宗更是“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的《唐纪·宣宗纪》,欧阳修撰《新唐书·文宗纪》后论,都注意到统治者重视《贞观政要》一事。
辽朝君臣并没有因为文字的障碍而忽略了《贞观政要》的重要价值。辽兴宗沼命臣下译《贞观政要》。
金朝君臣也是如此。金熙宗把《贞观政要》作为经常阅读的书,他对大臣们说,“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
元朝君臣重视《贞观政要》更超过辽、金二朝。《元史·仁宗纪一》载:“帝览《贞观政要》,渝翰林侍讲阿林铁木儿曰:‘此书有益于国家,其译以国语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诵习之。”这是元仁宗即位之初、改元之前的重要指示之一。
明、清两代,明宪宗、清乾隆都曾亲自为《贞观政要》的新刻本作序。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贞观政要精注精译精评(套装共4册)》由著名国学专家、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峻骅(任俊华笔名)随原文精心撰著了注释、译文和评点,既大量参考和吸取前人的学术成果,又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是一本雅俗共赏、极富收藏价值的国学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