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典”一词,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高友工教授所创,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文学艺术中所体现出的“
文化理想”及“审美典范”。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以王国维、蔡元培、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高友工、李泽厚为代表的中国美学家们通过发掘中国美学、艺术的独特个性和现代价值,重构中华艺术的精神体系,以此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美学体系的精神范式,这就是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的本质,它体现了中国美学家们在以西方文化艺术精神为主体的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建构“东方美典”的努力。刘建平编写的《东方美典--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以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问题为切入点,由此呈现出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中“全球视域”与
“中国视域”、普世价值与东方经验之间的激荡与张力。
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就其基本形式而言,总是围绕着某些重要的概念、问题而展开的,这些概念、问题往往贯穿于美学的始终,显现了美学理论的生命。本书旨在系统的梳理、诠释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艺术精神”问题,打破了以往对此问题探讨的模糊性、零碎性,在20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发展史的视野下将这个问题分为20世纪初“回应西方”的萌生期、30-50年代抗战前后对“民族精神彰显”的形成期、50-70年代海外新儒学“解蔽现代性”的成熟期和80年代以来追求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新时期四个阶段。 20世纪的“中国艺术精神”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陷入困境的中国美学、艺术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承载着中国美学、艺术现代转型的历史使命,这个问题在王国维、蔡元培、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高友工、李泽厚等美学家那里获得了现代回应,“中国艺术精神”问题通过他们的现代诠释而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问题,并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审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