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外传》是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的代表作。王夫之曾积极地参加抗清活动,参与南明永历政权。在这些努力失败之后,他开始隐居著述。王夫之秉承“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精神,阐发古典,《周易外传》即是其中之一。在本书中,王夫之发掘《周易》中昂扬正大、刚健自强的人生精神,出处自靖、生死皆贞的家国情怀。他反思了秦代以来的政治制度,批评其弊端,反思明亡的教训;又针对佛道教的人生观,以使人能砥砺奋发。他倡导道器合一、理气一致的哲学,代表了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新高度。对于易学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周易外传》也有独到见解。
《周易外传》写作于一六五五年 (清顺治十二年) , 那时明王朝已经覆亡, 王夫之也屡遭险阻, 先是在衡阳举兵抗清, 失败后奔赴广西参加南明永历政权, 又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陷害, 被迫于一六五二年回到湖南, 在零陵、常宁和兴宁一带过着艰苦的流亡生活。其实他根本就不是读《易》, 而是试图解释《易》作为一个文本为什么会存在。对宋明理学的清理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多的揭示。本书作为船山名著《周易外传》的笺释之作, 首先对其生平、思想及其易学研究作一概说, 并校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