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也有人提出应该是儒道互补,围绕儒家主干、道家主干、儒道互补三派观点争论不休。作者同意儒道互补说,但觉得没有说到位。经过反复琢磨,作者认为中国文化是有根的,而主干一定是从根上长出来的。中华文化的根当然是中华民族原创性的经典,而《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易经》的八卦、六十四卦作为古圣先贤
的精神符号,无疑是中华文化之根,并从《易传》开始,经历代学人的阐释,就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的树干正是《易经》《易传》和历代易学的大道,是“易”的思想精髓和基本精神——“易道”。儒家、道家不是主干,而是主枝,是长在“易道”这个坚实的树干上的树枝,再加上中国化的佛家,可以说中华文化就是一干三枝。作者将这一观点写成了《易道主干》
《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总源头,是中华文化的聚焦点!《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易经》主要是一本占筮之书,《易传》是一本哲理之书。《易经》《易传》和“易学”,是中国“易学文化”进程的三部曲,也是一部中华精神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经”“传”“学”的思想内核和理论精髓,就是“易道”。关于“中华文化主干”的论争,主要有“儒家主干”“道家主干”“儒道互补”三派观点。“易道”对中华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易道”构成了中华文化*稳定、*本质的内核,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张其成先生提出易道主干说,就是说,中华文化表面上分出这么多家,实际上是互补的,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而“儒道互补”的交点就在“易道”上,即“易道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