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策、实贤编著的《行策大师省庵大师文集(精)》为行策大师与省庵大师两位清朝净土宗代表性大师的宗教理论著作。包括行策大师的《金刚经疏记会编》、《劝发真信文》、《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等净土宗代表性篇目,省庵大师的《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劝发菩提心文》、等著作,是现代该领域研究者研究清代净土宗思想的重要资料。
行策(1628~1682),字截流,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相传为憨山大师后身。年二十三出家,五年间胁不至席,参悟禅要。后研习天台教义,修法华三昧。康熙二年(1663),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康熙九年(1670),住虞山普仁院,倡导七日精进念佛,复兴莲社,学者翕然风从。现存著作有《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十卷、《宝镜三昧本义》一卷、《净土警语》十五篇、《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等。
《金刚经》为佛门要典,如来恺切指示学人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实为圆教菩萨安心立行、速疾成佛之秘钥。历代注疏众多,*著名当属无著、天亲二菩萨禀弥勒八十偈颂所造《金刚般若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唐代宗密大师依此二论,旁采诸说,著《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宋代子璇法师再作详释,著《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此为本经*为正统之传承。但历来经、疏、记各自别行,不便研读,为此行策大师将《纂要》、《刊定记》依经合编,详列科文,刊为《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十卷,是为此经*为完备之注疏,又作《十八住阶位图说》、《二十七疑脉络图说》,以利初学。
《宝镜三昧》,又名《宝镜三昧歌》,为唐代曹洞宗初祖良价所撰,叙述该宗偏正回互之旨,明示修行工夫次第。后代诸师颇多谬解,行策大师乃作《宝镜三昧本义》一卷,以宝镜三昧、正偏回互、三叠分卦、五变成位、二喻显法、六爻摄义等六种图说,正本清源,揭示所蕴深义,阐明宗门参学要径,及菩萨道修证位次之差别。
行策大师继承莲池、蕅益二位祖师净土思想,注重实修,其净土著述收于《净土警语》中,共十五篇。大师以持念佛名为*不思议胜异方便法门,谆谆劝勉大众树立真实信心,痛念娑婆之险恶,珍惜光阴,斩除爱缘,专求出离,只要毕生勤行诸善,愿行相资,净念相继,必能得生净土,永不退转。他还辨析净土九品往生品位,倡修观佛毫相之法,驳斥禅门末流藐视净土的错误观念,阐释《楞严经》拣择圆通,明选观音、暗选势至的深层密意。此外他还在虞山普仁院多次发起佛七共修,作《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影响深远。
以上著述,依《嘉兴藏》、《卍续藏》版本校勘整理,并附主要传记文献五种。
省庵(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清代高僧,净土宗第十一祖。俗姓时,江苏常熟人。世代习儒,夙有出尘之志。十五岁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通达天台、法相学说,为天台宗灵峰派四世传人。二十九岁参禅开悟,随即闭关阅藏精修。往阿育王山瞻礼释尊舍利,启建涅槃法会,率众供佛礼忏,名播海内,法筵盛况超过诸方。后退隐仙林寺,不出户庭,力修净业。不久受请主持梵天寺,开净业堂,与众同结三年念佛长期。师屏绝诸缘,纯提净土,人称永明大师再来。在梵天寺三年念佛期满,师决意来年四月十四日长往乐邦。至期集众念佛,自在往生,世寿四十九,可谓悲猛极矣。
省庵大师的主要著作有《劝发菩提心文》、《西方发愿文注》、《劝修净土诗》、《东海若解》等,弟子际本辑为《思齐大师遗稿》,弟子正因募刻流通于世。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彭际清居士于龙兴寺又得际本师所录之抄本,内有诗偈,为刻本所无,于是将师遗稿重加编订,择要合编为上下两卷。其上卷收文、偈、赞、铭、叙、说、传、规约等,下卷为诗作,卷后附以《西方发愿文注》、《东海若解》,名《省庵法师遗书》,次年刻行于世。道光十九年(1839年),画禅寺主持涌公,依彭本重刻,居士贝墉校勘。清朝咸同间屡遭兵燹,其版既不存,书亦罕觅。有海云禅师偶于友人处得之,张耕根、陈守源等居士乐助之,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刻。其本为《卍续藏》所收,名《省庵法师语录》,惜其讹字稍多。扬州藏经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以其本为底本重刻,稍正其讹,但大多依旧。
此次校勘,以《卍续藏》所收《省庵法师语录》两卷、《东海若解》一卷为底本,以扬州藏经院光绪二十六年刻本为主要参校本。其中《劝发菩提心文》、《劝修净土诗》,以《净土十要》本参订。《西方发愿文注》则依金陵刻经处民国十年本校订。全文按杂著、赞铭、偈颂、诗歌、注解,顺次编排,后附主要传记文献四种及《省庵法师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