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人类的我们都拥有共同的人性或本性、我们有思想与肉体,除此之外,我们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然而,男人有显著的男性特质,但也有一小部分的女性特质;女人虽然有显著的女性特质,但也有一小部分的男性特质。一位美国古印第安信仰者说:“在男人之中有反映出女人的部分,在女人中有反映出男人的部分。”
爱情,把两个个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各个方面都联结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双方都同时是爱情的主体,又是爱情的客体。
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一说法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巴尔德沙尔·卡斯诺提创立的成语。它意指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渴望与思慕,刨除了肉体交流的成分。卡斯诺提本人解释为“顺从精神而不是顺从情人。”
柏拉图式的爱情,在近代文艺作品中被无限地开发出来,依照这种理论,爱情不仅可以超越性别、年龄、空间、时间、甚至可以发生在两个种群相异的世界中。
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否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或者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一首诗、一支歌?还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承诺?更或许是一场没有结果的风花雪月?
什么是爱的语言?什么是爱的声音?我们曾经认真地倾听,可是该如何倾听?又倾听什么呢?我们即使爱过多少回,倾听的或许只是无语。但这显然是一条悖论——如果沉默是*好的爱的表达方式,那么声音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爱就是一种目的,那么为何我们还要苦苦追寻得失?
如果不是,什么才是让我们爱的目的?什么才是真爱?作者结合大量世界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作者坚决摒弃宗教禁欲主义,认为男女相爱是合理的、正当的,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