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重要区域,中亚在古代、近代和当代呈现出不同的文明生态与地缘政治意义。作为与之存在密切历史与地缘关联的中国,如何在历史的连续性维度中构筑起我们对于中亚认知的整体性,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西北方向域外认知框架的丰富与完整。基于对中亚地缘重要性和中国对外认知整体性的考量,本书从整体和分区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的中亚认知流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力图在我们既有的西域认知和当代中亚区域认知之间,补充近代中亚认知的缺漏环节,从而构筑一幅历史连续性的中亚认知图景,并通过认知中亚更好地理解作为“共同体”的中国。
中亚地区和中亚各国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地区,这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对于中国西北乃至全国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同时,与中亚地区和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也有助于推进中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增进对中亚地区的认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当代中国与中亚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中西交流史,对于近代(1840-1949)时期中国对中亚地区及各国的认知情况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书将以此为主要着力点,通过对近代中国报刊资料中关于中亚地区及国家的记述,对这一时期中国对中亚诸国(包括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阿富汗)的认知史进行分国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中国的中亚认知流变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与概括,力图呈现出一幅近代中国对于中亚认知的整体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