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家的身心性命论域进行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范围和视域入手。范围上它的时空跨度可以很大,视角上它可以侧重于其中的某一部分。这部著作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东周时期的道家,其问题和视域主要是道家的心的哲学。匡钊用“心论”和“心术”这两个词汇分别表达这一概念的两个方面。他对前者探讨的主要是道家有关心的本性和不同层次,对后者探讨的主要是道家有关心的修炼方法和精神转化技艺。
在先秦道家的学术谱系当中,心观念的地位始终与道、气等观念相互纠缠,尤其是有关心气关系的思想通过稷下黄老学而对诸子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果将先秦道家思想谱系内有关心观念本身理论构造的阐发称之为“心论”,则其基于此种理解之上的围绕心观念建立的修养方式则可直接利用原有的术语称之为“心术”,由这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出发,大体可见先秦道家心观念思想的逻辑构造,他们关注人心的根本目的在于精神性的提升与转化,而前者作为得道的场所,在与诸如魂、魄、精、气等相关观念的复杂关系中显示出了非凡的深度。本书在揭示这种深度的同时,聚焦于修身工夫问题,辨析心与相关诸观念之结构性关系,*终服务于对哲学之共性而非某种特殊的“中国性”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