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教授研究泰州学派有年,他的研究颇有贡献。如晚明的李贽曾叙述王心斋之后的传承为两支,一支是“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一支是“山农之后为罗近溪,为何心隐”。以往对泰州学派的研究,在王心斋及其家学王东厓、王一庵之外,重视颜山农、何心隐、罗近溪;而本书在以上诸家外,也重视徐波石、赵大洲、邓豁渠一支。且本书对此三人的系统研究在**乃属**,故本书比起以往的研究要*为全面,其中细节的分析研究,亦有创获。书中对泰州学派的核心内涵及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得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结论。
本书重点依循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对泰州学派的形成、发展以及接受和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通过深入细致的文献研读以及社会心理体贴,从不同的视角对淮南三王以及颜、何一派的思想、行为进行了客观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诸多新颖的见解。本书还对前人鲜有论及的徐波石—赵大洲—邓豁渠一脉进行了分析与梳理,真实全面地展示了泰州学派的全貌,揭示了泰州学人豪杰精神背后的淑世情怀,以及他们为不得其位的儒士在“穷”、“达”之外,开辟的经世途径和施展理想抱负的空间。本书肯定了泰州学派为儒学重新注入的现实活力和实践品格,客观地分析了泰州学派在儒学思想目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