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跃主编的《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在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官僚人事制度史和社会史,既厘清制度的规定,*着眼实际的运作,结合制度和运作,从捐纳和科举、捐纳和官僚铨选、捐纳和社会流动等方面,探讨捐纳的功用地位和影响。本书有如下特点:
视角新颖,清晰揭示了捐纳对于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
兼顾科举与捐纳,翔实探讨了两个制度之间的关系。
深入探讨了捐纳制度与官僚铨选的关系。
拾遗补阙,较大程度地丰富和深化了明清捐纳制度的基本内容。
本书不仅在捐纳制度史方面,而且在科举制度史、官僚铨选史研究方面,均有重大的突破和推进。本书创意和创新突出,一是视角新颖。清晰揭示了捐纳对于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将捐纳对社会流动的功用论述明晰,从本质上把握了捐纳的制度与运作。二是左右兼顾。翔实阐明了捐纳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将捐纳结合科举制度考察,再比较捐纳制度与科举制度的特性,从而形象地再现了捐纳制度和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的功用。三是一以贯之。深入探讨了捐纳制度与官僚铨选的关系,通过学理的分析,展示了捐纳候补官缺的丰富内容和候补官的“就职难”的实态。四是拾遗补阙。较大程度地丰富和深化了明清捐纳制度的基本内容,如报捐、印结、赈捐、明代捐纳,以及商人在捐纳实施中的角色等,既有研究不够或不足的部分,均有推进。
作者积十数年研究之力,搜集和征引了大量一手材料。全书除了引用大量大陆和台湾地区之已刊未刊档案,引用政书近50部,捐纳资料27种,登科录、缙绅录、职官录22种,尤其是缙绅录、职官录多达19种,奏议、日记、年谱、文集、笔记、官箴书70余种,不少是中国、日本各公藏机构的稀见珍本。